当前位置: 首页 >> 审议意见
济宁市人大常委会对市政府关于济宁市2021年上半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报告的审议意见

发布日期:2021-09-13 15:14
浏览次数:

济宁市人民政府:

市十七届人大常委会第四十七会议听取审议了市政府副市长王宏伟所作的《关于济宁市2021年上半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的报告》。

会议认为,今年以来,在全市上下的共同努力下,全市经济运行“稳定回升、持续向好”,如期实现“双过半”目标。

一是主要经济指标稳定回升,经济运行持续恢复、积极向好。上半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379.7亿元,增长12.7%;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82.9亿元,增长17.9%;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6%、居全省第10位;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4.1%、居全省第7位,高于全省(11.6%)2.5个百分点;完成进出口总额284.1亿元,增长29.8%;重点行业增势较好,38个行业中有30个实现增长、行业增长面达78.9%。二是新旧动能转换步伐加快,发展质效持续提升。全市“四新”投资增长14.5%、拉动增长7.9个百分点,占全部投资的54.9%;工业技改投资增长28.7%、拉动投资增长6.9个百分点,占全部投资的27.1%;民间投资增长18.3%、同比提高2.4个百分点,占全部投资的68.6%。,制造业支撑有力,实现增加值增长21.3%、拉动全市工业增加值增长14.0个百分点,30个制造业行业中有21个增加值增长20%以上。消费市场稳步回暖,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265.1亿元、同比增长24.9%。全市规上服务业实现营业收入204.7亿元、同比增长29%,增幅居全省第8位。三是民生保障持续改善,人民获得感增强。上半年民生领域支出303.9亿元,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78.6%。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201元、增长11.4%。总的看,上半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是好的,成绩来之不易,值得充分肯定。

会议指出,当前,国内外经济形势严峻复杂,我市经济回升的基础还不够牢固,下半年经济运行面临多重困难和压力。

一是工业经济复苏相对滞后。受千米深井关停退出、煤炭减产、电厂关停等因素制约,影响全市规上工业企业增加值增长约5个百分点。规上工业企业增加值低于全省0.1个百分点,分别较潍坊、临沂低4.6个、2.5个百分点,低于徐州5.5个百分点;1-6月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2151.7亿元,分别少于潍坊、临沂3248.4亿元、765.1亿元,同比增长29.2%,分别低于潍坊、临沂5.7个、0.8个百分点。1-6月份煤炭行业占工业增加值比重仍然达到三成,制造业新兴产业基础薄弱,难以形成规模优势。二是投资结构亟需优化。一方面大项目少,投入不足,建设减缓,全市新开工项目个数同比下降7.8%,计划总投资下降26.2%,其中10亿元以上新开工项目30个、同比减少12个,投资额下降46.2%。另一方面部分项目落地困难,缺少制造业外资大项目。三是部分企业生产经营困难增多。一方面原材料价格涨势明显,工业大宗原料煤炭、钢铁、铜等价格涨幅都在20%以上,纸浆、建筑材料、纺织原料价格涨幅也在10%左右。中下游企业议价能力弱、成本上升,盈利空间受到挤压。另一方面企业运输费用、用工成本、融资成本不断攀升,中小微企业多为轻资产企业,质押物少,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依然突出。四是服务业发展质效仍需提升。与省内先进城市比较,济宁服务业在规模、结构、效益等方面,仍有一定的差距。全市服务业增加值1174.8亿元、居全省第9位,分别较潍坊、临沂少495.5、198.3亿元;占GDP比重49.4%、低于全省5.0个百分点,16市9个超50%,济南、青岛副省级城市服务业占比均已超过60%,潍坊、临沂分别达51.1%、53.8%,我市服务业发展仍有较大空间。五是财政收支矛盾突出。一方面重点行业税收贡献明显下降,全市煤炭行业贡献税收28.7亿元,下降10.3%;占税收的比重为14.9%,比去年下降5.1个百分点;减收3.3亿元,下拉税收增幅2.1个百分点。另一方面受疫情防控新常态、民生政策提标等因素影响,重点支出保障任务较重,基层“三保”压力较大。

为做好下半年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工作,会议提出以下意见。

一、大力抓好经济运行,巩固向好态势。保持战略定力,完善重要指标实时监测报告制度,更加重视工业生产、投资、金融、商贸业、进出口等领域指标波动,突出抓好分析调度,逐项剖析问题短板,采取有力应对措施,积极主动应对、解决各种困难和挑战。突出抓好“四上”企业培育,深入挖潜、大力支持“种子”企业、“准四上”企业加快成长。更大力度守牢金融、安全、环保、民生底线,夯实争先进位和高质量发展基础。

二、聚焦“231”产业集群培育,推进高质量发展。推动高质量发展,要善于抓最具特色的产业、最具活力的企业,以特色产业培育优质企业,以企业发展带动产业提升。要紧紧围绕“工业立市、产业兴市、制造业强市”目标不动摇,扎实开展“干部驻企攀登”活动,更大力度抓紧抓实“231”产业集群培育,重点打造30个核心产业链,全面推行“群长+链长制”和“九个一”推进机制。把产业链研究透彻,找准突破点、关键点,大力发展符合产业发展方向、符合国家政策导向的新兴产业。大力突破港航经济,以港航物流降低成本,提高企业经营竞争力;加大企业培育力度,分类施策、精准指导,强力培育潜力型企业,重点支持科技含量高、创新能力强、成长潜力大的高成长性企业和专精特新企业、瞪羚企业、产业链领军企业。聚焦全市行业龙头企业、领军企业等,创新方法破解瓶颈制约,强化土地、资源、人才要素集聚,建立产业发展基金,大水大肥浇灌成长,为实现济宁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支撑。

三、坚持改革开放创新,持续激发活力。进一步深化“放管服”改革,持续优化发展环境,优化项目服务和要素保障供应,切实降低实体经济成本。聚焦国有企业改革,不断优化国企资本结构,壮大国有企业实力,有效发挥国企功能作用。更大力度抓紧抓实资金对实体经济的投入,发挥好政策性银行贷款在稳增长中的重要作用,有效发挥产业投资基金的撬动作用。加强对重点拟上市企业的帮扶指导,加快企业上市步伐。积极推进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进一步激发县域经济发展活力。建立完善“要素跟着项目走”保障机制,强化资金、土地、能耗等市级统筹,重点支持大项目、好项目。更大力度扩大对外开放,积极搭建开放平台,持续优化对外资企业服务,建立健全重点外资项目联系和服务保障机制,全力推进外资项目落地。把招商引资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实施全员招商、精准招商、以商招商。大力发展服务业,提升服务业发展比重。扩大消费市场,提升内需动力。

四、持续保障和改善民生,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聚焦民生短板,集中力量做好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大力促进教育、医疗、健康、养老发展,提速建设公共卫生“五大中心”。千方百计稳定就业,加大稳就业政策落实力度,推进重点群体就业,鼓励新兴就业形式。财政支出要重点保工资、保运转、保基本民生,持续提升群众幸福感、获得感和满意度。

根据《济宁市人大常委会议事规则》《济宁市人大常委会关于常委会会议审议意见落实情况加强跟踪监督办法》规定,市政府要结合问题清单,制定整改方案,切实抓好审议意见的落实,并于2021年10月8前报送市人大财经委征求意见,10月20前提请市人大常委会主任会议研究,市人大财经委将跟踪监督。


济宁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2021年9月13日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