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宁市人大常委会关于2024年度市级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审计工作报告的审议意见
济宁市人民政府: 市十八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七次会议听取审议了市政府《关于2024年度市级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的审计工作报告》。 会议认为,市政府及其审计部门紧紧围绕党中央决策部署和省、市委工作要求,紧扣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立足经济监督定位,依法履行了审计监督职责。今年的审计工作报告,认真落实预算法、审计法等法律法规的要求,客观审慎地反映了市级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的基本情况和发现的主要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提出审计建议,审计工作扎实有效,及时回应了社会关切,为推动我市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审计保障。 会议指出,审计报告反映出在预算执行、支出效率、财政管理、财经纪律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有预算执行刚性不足、国有资产管理不够规范、重大项目建设管理和资金使用有待加强、部分部门和单位绩效管理比较薄弱等。市政府及有关部门要切实提高政治站位,认真分析问题原因、落实审计建议、创新工作举措,持续推动审计查出问题整改。 为进一步发挥审计监督在推动我市高质量发展和维护财经秩序的重要作用,会议提出以下意见: 一、聚焦主责主业,突出审计监督重点。一是精准把控审计方向。始终以党委政府的核心关切、社会各界的共同关注、人民群众的殷切期盼为根本遵循,对重点工作精准聚焦、靶向发力,对重点事项持续跟进、深化监督,确保审计结论客观公正,监督效能直击关键、落地见效。二是强化重点领域监督。加大对重大政策落实、重大专项资金使用及重点民生保障资金等方面的审计力度,持续关注医疗、教育、养老等政策落地和资金使用情况,及时揭示影响发展和安全的苗头性、倾向性、普遍性问题。三是深化绩效审计工作。深刻领会绩效审计的重要意义,将其摆在审计工作突出位置。通过系统性、常态化的审计监督,着力提升财政资金和公共资源的配置效率、使用效果和管理效能,确保每一分钱都用到“刀刃上”。 二、聚焦问题整改,提升审计监督效能。一是压实各方整改责任。审计机关要强化督促检查,持续跟踪被审计单位整改进度;被审计单位“一把手”要亲自抓亲自管,细化工作任务分阶段推进问题整改;主管部门要履行监管职责,举一反三开展行业整治,推动问题全面、彻底、长效整改。二是提高整改质效。加强普遍性问题分析研究,深入查找体制机制障碍,针对性提出规范管理和改革建议,充分发挥以审促管作用。加强问题整改“回头看”,对整改不力、虚假整改等问题“一盯到底”。三是深化成果运用。坚持结果导向,将审计成果融入预算管理全流程,增强预算刚性约束,提升财政资金效益。进一步加大审计与纪检、财会等监督贯通协同力度,形成“组合拳”,提高审计成果利用率。 三、聚焦防范风险,发挥审计职能优势。一是紧盯国有企业管理风险。督促企业健全完善公司治理和内控制度,落实国家产业政策、聚焦主责主业,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二是紧盯地方债务风险。要建立健全政府债务管理监测机制,完善专项债券项目实施及资金使用穿透式审计,推动优化地方债务监管和风险防范化解长效机制,确保政府债务资金管好用好。三是紧盯金融领域风险。及时揭示各类违规问题和隐患,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推动金融机构加强内部治理,防范化解系统性风险。同时,加大对重点领域和重大政策落实、上级专项资金管理使用、国有资产管理、党政机关“过紧日子”等的审计力度,及时通报查出问题,督促弥补管理漏洞,切实提升审计监督效能。 根据《济宁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议事规则》《济宁市人大常委会办公室关于改进审计工作情况及审计查出问题整改情况向市人大常委会报告机制的规定》,市政府要切实抓好审议意见的研究处理和审计查出问题整改,一并形成审计查出问题整改情况报告,于11月20日前报送市人大常委会预算工委预先审查、市人大财经委初步审查,向12月份的市人大常委会会议报告。市人大财经委、常委会预算工委将跟踪监督,有关情况适时向主任会议报告。 济宁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2025年8月25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