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县乡人大
履职尽责 为民服务

发布日期:2017-10-23 00:00
浏览次数:

自当选人大代表以来,他始终牢记使命,为民说话,为民办事,不遗余力的带领群众脱贫致富,受到了村民的广泛称赞与好评。可他自己却说:“我没有做过什么轰轰烈烈的大事,只想帮大家把小事办好。”

改变群众观念,大力推进移风易俗

2016年9月份看庄镇召开移风易俗工作会议后,作为西后圪村党支部书记的王昌国立刻组织召开了党员、群众代表会议,研究制定通过了《西后圪村村规民约》和《西后圪村移风易俗文明节俭操办红白事指导标准》,积极倡导村民喜事新办、丧事简办,反对铺张浪费。村里成立了红白理事会,成员包括村里热心公益事业的“人头”和部分村两委成员,王昌国被推选为会长。他深知这项工作开展起来会阻力重重,不能操之过急。“我们要从基础工作做起,从改变群众的观念入手,让全村人了解和接受移风易俗”。在他的带领下,村两委成员、全体党员和红白理事会成员带头签订了《移风易俗承诺书》。每当村里有红白事,王昌国就会同其他理事会成员一起提前上门动员,详细介绍红白理事会工作流程,将工作做到前面。除此之外,他和理事会成员们担当起了义务宣传员,利用一切和群众接触的机会,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深入宣传移风易俗工作。

今年2月份,村里的一位王姓老人去世,按照惯例,王昌国和红白理事会的成员上门表示慰问。由于宣传工作到位,其家人主动问起丧事操办标准事宜,王昌国就因势利导作工作,最终,老人的丧事完全按照红白理指导标准操办。王昌国与理事会成员经过商量,以此事为典型在村民中大力宣传,渐渐地,村民的意识慢慢发生了变化,移风易俗观念也逐渐深入人心。

今年6月的一天,王昌国接到一个从黑龙江打来的电话,说是原来本村的一位村民年轻时就外出闯荡,前不久以90多岁高龄去世,按照其遗愿,老人想回本村安葬,叶落归根。老人有四个儿子,经过协商,决定满足老人的生前愿望,由大哥出面咨询王昌国。王昌国一口答应下来,但也明确说明,老人回乡安葬符合情理,但是村里对红白喜事也有规定,提倡厚养薄葬,不能大操大办。大哥当即表示,四兄弟都有各自的事业,经济条件相对宽裕,就想着让老人的葬礼办的风光一些,让自己家在亲戚朋友面前也有面子。但既然有这方面的规定,可以考虑一下。但四兄弟中有两人坚决不同意。他们认为,以前村里的红白事都办的风风光光,互相说起来都底气十足,现在的标准太低了,连最基本的唢呐、棺材等都不能用,招待标准更不值一提,太没面子了。王昌国说,我把咱们村委会的音箱拿过来,再帮你下载好丧事上要用到的音乐,到时候放放效果也一样。 “大队里的音箱声音太小了,不热闹!”“那我去买个新的,明天给你送过来,这个没关系,以后谁家有个红白事这音箱一样能用。”第二天一早王昌国就去镇上花500元买了一个新的亲自送了过去。

为了让老人尽快入土为安,王昌国并没有放弃,连续几天登门拜访,为了便于开展工作,还专门找了几个老人生前的好友,从老人年轻的小事说起,与其家人拉家常,套近乎,这无形中拉近了感情距离,四兄弟更是将老人的生活点滴和盘托出,动情处,甚至把王昌国当成亲人。没有摆什么大道理,王昌国凭着一腔真诚和无数心里话感动了四兄弟,最终老人的丧事完全按照村规民约的标准办理。事后,几兄弟邀请王昌国吃饭,听到王昌国嗓子嘶哑的厉害,便询问原因,王昌国笑而不答,几兄弟好像忽然明白了什么,赶忙向他赔不是。此时的王昌国说出了心里话:“我受多大的委屈都没关系,从长远来看,移风易俗是件大好事,我一定要让全村的老百姓都真心接受。”

热心公益,为社会贡献力量

为了推动西后圪村经济发展,王昌国垫资将村里一条泥泞不堪的道路修整一新。这条几公里长的新路,彻底改变了“晴天满身灰、雨天一脚泥”的现状,极大地方便了当地群众的出行。修完路之后,又把目光盯向了村民的精神生活。为了让群众晚上有地方跳广场舞,王昌国筹建了西后圪村文化广场。如今,广场已经正式投入使用,给西后圪村村民带来了欢歌笑语。一次夜晚外出,他发现看庄镇七贤路上的路灯数量较少,并且缺少警示灯,于是写了提案,希望可以增加七贤路上的路灯数量并且安装警示灯,现在路灯和警示灯均已到位,群众出行更加方便、便捷。

对此,王昌国说:“我深知自己还存在着很多不足,不过在今后的任职中,我将继续牢记使命,履职尽责,为民服务,为推进邹城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出微薄力量。”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