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宁市人大常委会对市政府关于全市发展品牌农业振兴农村经济工作情况报告的审议意见
济宁市人民政府: 2019年10月30日,济宁市十七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六次会议听取审议市政府《关于全市发展品牌农业振兴农村经济工作情况的报告》,并进行了满意度测评,测评结果为“基本满意”。 会议认为,农业品牌建设是助推乡村振兴的重要举措,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核心标志,是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现实路径,是提升农业竞争力的必然选择,是促进农民生活富裕的有力措施。原农业部把2017年作为“农业品牌推进年”,农业农村部于2018年6月下发《关于加快推进品牌强农的意见》。按照上级部署要求,全市大力实施品牌强农战略,着力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创新打造“济宁礼飨”区域公用品牌,培育了一批特色农产品品牌,带动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有力助推了乡村振兴。 会议指出,全市发展品牌农业振兴农村经济工作中虽然取得了显著成绩,但还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发展不平衡问题较为突出。部分县市区对品牌创建工作不够重视,工作进展慢;品牌管理部门分线作战,尚未形成工作合力。二是品牌竞争力还不够强。市场主体参与创建积极性不高,品牌杂而不亮,实力不强,市场占有率低。三是品牌效益还未充分显现。精深加工产品较少,科技含量不高,产品附加值低。市场定位模糊、宣传策略偏差,好产品卖不了好价格。四是政府公共服务投入不足。质量安全管控和标准化建设机制不健全,科研合作平台不完善,投入不足,优质农产品品牌化策划不到位。 为进一步推进全市发展品牌农业振兴农村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如下意见。 一、提高农产品质量,打牢品牌基础。将品质作为品牌发展的第一要义,把安全、优质、绿色作为不断提升产品和服务质量的基本要求。健全完善品牌标准化体系建设,建立健全农产品生产标准、加工标准、流通标准和质量安全标准,在确保达到市场准入标准的基础上,鼓励本地特色名优农产品建立地方标准,持续保持农产品品牌优势。大力发展绿色农业、循环农业、生态农业,建设一批规范标准、生态循环的农产品种养加工基地,实现农产品生产规模化、产业化、集约化,提高农产品供给能力。可探索推广以菱花集团等农业龙头企业为代表的“工农业自然循环、工农商大循环、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的区域循环经济绿色发展模式。要依靠技术创新,提高农产品生产、加工、运输等环节的科技含量,不断提升产品的附加值。要加快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信息平台建设,逐步完善质量安全追溯体系,严格加强农产品交易行为监管,加大商标执法维权,严厉打击假冒伪劣等损害品牌形象的违法犯罪行为。建立“济宁礼飨”目录品牌红黑榜,健全品牌退出机制。 二、顶层规划设计,构建品牌体系。要继续推进区域公用品牌建设。在继续提升“济宁礼飨”品牌含金量基础上,鼓励和引导有条件的县市区尽快建立县级区域公用品牌,丰富区域公用品牌“1+N”内容,形成众星捧月、互为衬托的品牌聚集效应。农业农村部门要加强与发改、科技、财政、商务、市场监管等部门的协同配合,形成擦亮区域公用品牌的合力。要梯次打造一批农产品品牌。深入挖掘资源优势,加大扶持力度,围绕泗水地瓜、邹城蘑菇、微山湖渔产品、金乡大蒜、鱼台龙虾、鱼台大米、汶上芦花鸡、鲁西黄牛等特色产业,结合“一乡一业、一村一品”建设,培育优势农产品品牌,组织企业积极申报全国、省知名农产品品牌。对地域性特色不太鲜明的粮棉油、肉奶蛋等大宗农产品,要结合农业现代产业园区建设,充分挖掘其比较优势,作为农产品品牌第二梯队进行打造。扶持一批品牌农业经营主体,激发品牌创造活力和发展动能。鼓励农业龙头企业加强产学研合作,建立企业研发中心,提高自身创新能力。支持农业龙头企业通过兼并重组、强强联合组建大型企业集团,打造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农业主体品牌。落实各类激励政策,开展职业农民培训,鼓励引导各类人才兴办合作社、家庭农场,开展适度规模经营,创建地域特色鲜明、产品优势突出“小而美”的特色农产品品牌。 三、提升营销能力,扩大品牌效应。“好酒也怕巷子深”,要不断创新宣传推介机制,实施差异化竞争优势的品牌营销战略,立足济宁特色,不断挖掘蕴含在其中的儒家文化、运河文化、红色文化、农耕文化丰富内涵,讲好品牌文化故事。如“济宁礼飨”品牌,在区域上是否可以设立“济宁礼飨+县市区”类别推介;在时节上是否可以结合农产品季节性、时令性的特点,推出“年礼”、“四季礼”、“二十四节气礼”系列产品,让消费者既能迅速找到、品尝到新鲜的农产品,又能感悟中华农耕文化的魅力。不断完善传播体系,充分利用传统媒体和互联网、微信、抖音等新媒体,大力宣传区域公用品牌和知名自主品牌,提高品牌影响力和认知度。要充分研究节会经济规律,采用“走出去”与“引进来”相结合的方式,举办好济宁市“中国农民丰收节”“济宁礼飨”推介会、济宁地标产品节会等活动,积极组织品牌企业参加中国国际农交会等节会论坛,让更多“济宁礼飨”品牌农产品走进国内外大型商场超市,“飞入寻常百姓家”。要利用“济宁礼飨”品牌全区域、全品类、全产业的优势,梳理现有农产品品牌名录,网站主页、网上门店等载体上将产品进行分类,并链接品牌荣誉、产地信息、品种品质、文化内涵、商品图片等信息,打造区域名优农产品超市“‘济宁礼飨’一站购”。 四、加强管理服务,维护品牌形象。政府在发展品牌农业振兴农村经济中发挥主导作用。要加强对区域公用品牌经营主体的管理,建立日常考核和不定期考核制度,监督其做好区域品牌的培育与经营工作,禁止任何组织滥用区域农产品品牌,损害区域品牌形象。要利用好涉农资金统筹整合政策,明确专项扶持发展品牌农业资金,积极争取上级资金,持续增加财政资金支持,通过农业贷款担保等措施,撬动社会资金参与,建立并落实农业相关奖补政策,多措并举为发展品牌农业提供有力资金保障。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供给,完善农村流通基础设施网络布局,支持冷链物流信息化、标准化建设,推进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坚持“两全两高”农机化发展方向,为发展品牌农业振兴农村经济提供有力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保障。 根据《济宁市人大常委会议事规则》《济宁市人大常委会关于常委会会议审议意见落实情况加强跟踪监督的办法》之规定,市政府要切实抓好审议意见的研究处理。要结合视察报告和审议意见提出的问题,制定下步工作详实整改方案,于2019年11月28日前报送市人大农委征求意见,12月20日前提请主任会议研究后,印发人大常委会会议。
济宁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2019年11月 11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