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审议意见
济宁市人大常委会对市政府关于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工作情况报告的审议意见

发布日期:2020-05-14 15:28
浏览次数:

济宁市人民政府:

市十七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二次会议听取审议了市政府关于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工作情况的报告。

会议认为,近年来,我市围绕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坚持间接融资与直接融资并重,深入推进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持续加大工作力度、改善金融服务、营造优良环境,为实体经济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金融活水,有力助推了我市经济高质量发展。尤其是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制定实施系列金融惠企政策,加快推进落实,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和助推企业复工复产奠定了坚实金融基础。

会议指出,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也应该清醒地看到,虽然我市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工作取得了长足进步,但与我市高质量发展要求,特别是应对疫情、支持企业复工复产要求相比还有一定差距。

(一)地方金融产业整体规模实力偏弱,金融支撑保障作用不足。我市法人银行机构规模普遍较小,抗风险能力相对较弱。受疫情影响,银行机构面临贷款增速放缓和质量下降双重压力。银行业“一业独大”,证券、基金与保险业发展不充分;各类地方金融组织“小、弱、散”问题突出,各县市区发展不平衡。金融产品单一,服务创新不足,无法满足企业多元化、个性化融资需求。

(二)实体经济依然面临融资难题。当前实体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仍然不同程度存在。特别是全市中小微企业、民营企业虽然贷款利率较之前有了下降,但与国有企业和大型企业相比,融资成本仍然较高。特别是目前多数企业尚处于复工复产阶段,加上中小微企业、民营经济缺乏有效的抵押担保资产,难以获得银行贷款支持。产品服务不契合,银行授信审批权限上收,授信审批链条拉长,难以满足民营经济和中小微企业“短、小、频、急”的信贷需求。第一季度,全市小微企业贷款增加33.7亿元,仅占全部企业贷款增量的17%,这与小微企业87%的家数占比极不匹配。

(三)信贷供给相对不足。我市存贷比相对偏低,截至2019年底,余额存贷比虽然在全省排名较上年上升3个位次,达到68.85%,但仍居全省第11位,资金集聚效应、洼地效应不够明显,部分县市区甚至不足50%(梁山县42.4%、嘉祥县46.91%),我市存量资金利用效率不高。

(四)直接融资发展不充分。融资方式相对单一,挂牌上市企业数量总体仍然偏少、规模偏小,各县市区进展不平衡,10个县市区没有上市公司,5个县市区没有新三板存续挂牌企业。同时,部分企业规模实力小,信用等级低,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债券、股票等直接融资规模较小,比重不高。

(五)产业基金规模小,发挥作用不够。新旧动能转换基金、企业创新和产业发展基金等基金规模小,撬动金融和社会资本作用尚需加强。

(六)风险防控任务重。受疫情影响,进一步加剧担保圈、企业流动性、不良贷款等金融风险,部分县区不良贷款率仍然较高。非法集资增量风险尚未得到全面有效控制,存量风险化解处置难度较大。

(七)部分复工企业产能尚未完全恢复,有效信贷需求不足。目前,全市有银行授信的企业10041家,其中有1145家企业没有使用任何贷款,占比11%。在使用贷款的企业中,也存在授信额度剩余的情况,如人民银行济宁支行调度的我市49家大中型企业,累计获得授信额度948亿元,但贷款余额仅378亿元,占授信额度的39.9%,六成授信额度没有使用。

会议提出,稳增长仍然是目前济宁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既要在“稳”上下功夫,更要在稳的基础上积极进取,在常态化疫情防控中全面推进复工复产达产,全市各级政府需要高度重视金融工作,采取切实有效措施,着力破除瓶颈制约。为此,会议提出以下意见。

(一)做大现代金融服务业规模,提高金融供给能力。以新旧动能转换为抓手,加大现代金融服务产业培育力度,增强整体规模实力。优化金融产业布局,鼓励支持各县市区发展特色金融产业;规划建设区域性金融中心,加大金融机构招引力度,加快各类金融业态集聚发展,形成银行、证券、保险以及新金融业态互补的现代化、普惠化、便利化的金融聚集区和完善的金融供给体系。鼓励有条件的银行业机构设立先进制造业、小微企业、涉农、科技、文化等专营部门和特色支行,开展机制、流程和产品创新,为各类实体经济主体发展提供特色化、个性化金融服务。引导地方法人银行坚持服务区域发展的市场定位,向县域、农村和社区延伸机构和服务。健全政府性融资担保体系,加快小额贷款公司、民间融资机构和新型农村合作金融试点等地方金融组织发展,不断提高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和水平。

(二)拓宽实体经济融资渠道,努力解决企业融资难融资贵。一是扩大实体经济信贷投放。加强与省级金融机构的战略合作,争取更多的信贷资源投放我市。提高再贷款、再贴现资金使用效率和水平,积极向上争取更多的资金规模,提高对民营和小微企业的支持精准度。二是改善实体经济金融服务。大力推广“银税互动”等融资服务模式,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创新抵质押担保方式,鼓励发展知识产权、股权、应收账款等抵质押贷款以及产业链、供应链金融产品。发挥好企业金融辅导员作用,健全工作机制、提高服务质量,为企业提供全方位金融服务。三是加大对制造业的信贷支持力度,努力实现制造业贷款增速提升、期限改善、结构优化。针对我市重点制造行业融资需求,组织各金融机构用好“山东省融资服务平台”,围绕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传统产业技术改造和转型升级等重点制造业领域,加大中长期贷款投入,确保与企业生产周期和项目建设周期相匹配。

(三)落实好积极财政政策,协同保障重大项目资金需求。结合国家发行特别国债,增加地方政府专项债券规模的有利时机,精心策划,搞好与我市重点项目的对接,争取更多项目落地。用好省级政府引导基金政策,优化项目,及时对接,争取省级基金参股我市更多基金、支持更多项目。加大对基金管理平台的政策扶持和资源整合力度,适时注入经营性资产,将市财政、发改列支的引导基金,按照注册资本金的形式注入对应企业,增强国投公司资本实力。及时跟进现有重大项目进展和贷款融资进度,盯住三类省重点项目、新旧动能转换项目,补短板强弱项项目,增加对高端装备、现代物流、文旅体育康养、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新基建、公共服务领域的投资。强化政企互动,全面落实减税降费、用地、用工、融资、技改资金、清偿欠款、降低用电用气费用等政策,开展“一业一策”“一企一策”帮扶,帮助企业拓宽销售渠道,发掘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对出台的政策措施及时兑现、全面落实,因地制宜、因企施策为企业“量身定制”各类扶持政策,多渠道、多形式推动政策入企,帮扶企业发展。

(四)支持引导企业挂牌上市,提高直接融资规模。巩固规模企业规范化公司制改制成果,深入挖掘优质高成长性企业,完善市级后备资源库。坚持“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加大企业培训辅导力度,提高企业对接资本市场能力。深入实施市“510”企业培育工程,帮助重点上市后备企业解决上市过程中的障碍。进一步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推动资本市场惠企政策落地见效。鼓励支持企业发行股票、债券,推动企业对接投资机构实现直接融资。

(五)强化金融风险防控,助推实体经济健康有序发展。一是积极帮助企业续贷,缓解流动性风险。针对当前疫情影响,加强金融惠企政策落实,稳定企业信贷规模,严禁银行机构抽贷、压贷、断贷。引导银行业机构积极运用循环贷款、年审制贷款、展期续贷、分期还款等多样化手段,缓解企业还贷续贷压力。二是健全风险防控长效机制,推动风险处置化解。压实各方责任,强化金融风险监测预警、分析研判和综合处置,动态调整风险企业台账,一企一专班、一企一策推动风险化解。依托债权人委员会,引导银行机构加强贷后资金管理,对风险企业分类施策,统一思想、统一行动,有序推动风险出清。对可能出现股票质押融资风险、债券兑付风险的重点企业,“一户一策”评估风险、制定方案,稳妥化解流动性风险。三是督促企业合规运营,筑牢风险防控第一防线。保持对恶意逃废金融债务行为的高压态势,加强对逃废金融债务行为的综合防控惩戒,采取媒体曝光、限制实际控制人高消费、限制开办新企业等措施,提高市场主体违约成本。加快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严厉打击非法集资等金融犯罪活动,建立健全非法集资等金融违法违规行为举报奖励制度,将违法市场主体纳入社会信用黑名单。

(六)贯彻执行信贷政策,支持企业特别是民营和小微企业复工复产。严格落实疫情期间各项金融支持政策,将支持企业克服疫情影响、维持平稳经营作为全年重点工作,以防疫物资相关企业、新旧动能转换重点工程项目、民生领域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增投放、降成本、提效率,加大对受疫情影响严重的行业企业支持保障力度,支持企业复工达产。继续用好、用活再贷款、再贴现专用额度,抓住6月底前的政策有效期,积极运用再贷款再贴现资金为小微企业提供低息贷款。灵活调整小微企业贷款还款安排,及时提供续贷服务,简化到期新发放贷款手续,适度扩大纯信用贷款发放范围,切实在民营小微企业复工复产中发挥“扶上马”“送一程”“推一把”的作用,实现民营小微企业贷款增量、降价、提质、扩面的目标。

根据《济宁市人大常委会议事规则》《济宁市人大常委会关于常委会会议审议意见落实情况加强跟踪监督的办法》之规定,市政府要切实抓好审议意见的研究处理。要结合调研报告和审议意见提出的问题,制定具体整改方案,于2020年5月28日前报送市人大财经委征求意见,6月20日前提请主任会议研究后,视情提请人大常委会会议进行满意度测评。

 

                                                                                                              济宁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2020年5月14日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