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宁市人大常委会关于济宁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实施中期评估报告的审议意见
济宁市人民政府: 2023年10月26日,市十八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二次会议听取审议了市政府关于济宁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实施中期评估报告。 会议认为,“十四五”规划中期评估工作组织有力,评估内容重点突出,评估报告实事求是地反映了我市“十四五”规划纲要实施以来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除“四新”经济增加值占比、制造业增加值占比、研发经费支出占比等3项指标较中期目标还有一定差距,主要目标指标基本达到时序进度要求,重大战略和重点任务稳步推进,各项政策落实比较到位,综合经济实力在“质”与“量”方面得到同步提升,实现了“时间过半、任务过半”的目标。 会议指出,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也应该清醒地看到,少数目标任务不及预期,预计完成目标存在很大压力,一些长期积累的深层次结构性问题尚未有效解决,全面完成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还面临一些困难和问题。 一是经济高质量发展有待进一步升级。产业转型升级仍在爬坡过坎,产业结构性问题依然存在,产业体系不够现代、绿色、智能仍然是我市最大的问题。全市制造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仍在全省倒数,新能源、信息技术、新材料、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规模和效益尚需时日。服务业壮大发展还有较大空间,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缺少规模化、专业化的龙头企业,养老、托育、健康、文化、体育、旅游等产业发展潜力还需进一步释放。 二是创新动力和转化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基础研发和技术创新能力不足,自主创新和技术改造意愿不强烈。研发投入基础薄弱,2021年度研发经费总量80.66亿元,较2020年度增长20.9%、增幅居全省第1位,但是研发投入占比1.59%,低于全省0.9个百分点、居全省第14位。制约创新及其成果转换的“堵点”较多,高校推动科技成果转化源动力不足,国有企业对科技成果转化的带动力不强,各类创新主体之间融合融通的能力较弱,有利于全社会创新的生态系统尚未完全形成。 三是实体经济发展动力需要进一步增强。错综复杂的内外部形势,加上三年疫情影响,很多行业遭遇严重冲击,企业生产经营压力加大,成本上升、产品价格下降、盈利能力下降、产品产量下降。民间投资活力不足,受利润低、需求弱、预期不稳、环境资源要素制约等影响,多数企业仍以稳经营为主,对扩大投资持谨慎态度,全市亿元以上在库项目数量出现下滑,同比减少10.2%,大体量项目对投资快速增长的支撑作用减弱,亟需制定实施一批促进实体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 四是需求拉动作用需要进一步发挥。从内需看,群众消费意愿不及预期,大宗消费支撑作用趋弱,房地产需求支撑乏力。从外需看,受国际市场消费能力和消费意愿走低等因素影响,我市医药、玩具等出口订单明显下降,出口拉动效应持续减弱,鱼台、嘉祥、金乡进出口额出现负增长。 五是区域发展能级有待进一步提升。从市外看,我市在经济总量、创新能力等方面与周边先进地区还有较大差距。从市内看,都市区一体化融合发展进程较慢,中心城区发展空间有限,乡村地区发展仍是明显短板,公共服务和社会治理水平亟需提升。 六是民生社会事业存在短板弱项。多层次公共服务的供给能力有待提升。社会治理体系还需不断完善,政府对社会组织的引导和管理方式有待创新。影响水、气等环境质量的各类污染源头防控难度较大、容易出现反复变化,农村地区生活垃圾分类、减量和处置还存在一定难度,进一步改善绿色生态空间的难度和成本大幅增加,更干净、更有序、更安全的城市管理精细化水平需要进一步完善。 为推进“十四五”规划顺利实施,会议提出如下意见。 一、聚焦制造强市建设,推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一是坚定不移实施制造强市战略。聚焦全面培强育优“231”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改造提升特色产业集群、前瞻布局未来产业群“三个重点”,加快推进高端化、规模化、智能化、绿色化、数字化“五化转型”,实施重点企业培育、企业上市倍增、科技创新加速、数实融合赋能、绿色低碳转型、工业投资攻坚、产业生态化集聚“七大行动”,全面推行“群长+链长制”,加快建设国家级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试验区中心城市。二是坚定不移突破港航物流发展。聚焦“亿吨大港、百万标箱、千亿产业”,突出抓好三大亿吨港口群和五大作业区建设,推动传统内河港口向开放港口、散货运输向集装箱运输、传统船舶向新能源船舶、物流辐射区域由济宁向周边省市“四个转变”,加快打造北方内河航运中心。三是坚定不移推进世界文化旅游名城建设。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入实施文化“两创”展示、文旅融合发展等“六大工程”,实施景区品质提升工程,实现文化赋能城市创新发展,加快构建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建设全国一流文化名市,提升孔子文化节、尼山世界文明论坛影响力,打造世界文明交流互鉴高地和世界文化旅游名城。 二、聚焦内生动力提升,积蓄释放发展新动能。一是强化创新驱动。培育创建一批国家和省级重大创新平台,加快构建“1+N”产业协同创新体系。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实施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双倍增”计划,完善“高校院所研发、济宁孵化转化”模式,全力推动全市高新技术企业实现新突破。二是强力拉动有效投资。突出绿色低碳发展、产业链供应链稳定、“两新一重”以及民生保障等,滚动实施市县重点项目,积极争取纳入省级重点项目,全力推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重点项目,每年都有新突破。三是强力突破消费提质扩容。依托市扩内需促消费指挥部,大力实施“消费提振年”活动,落实国家、省、市提振扩大消费政策措施,推动线上线下消费有机融合,促进文旅、汽车家电、房地产、网络电商、接触性消费五大消费领域提档升级,打造区域消费中心城市。四是做大做强招商引资。聚焦“231”产业集群,依托链主企业、龙头骨干企业绘制招商图谱,精准突破产业链招商,持续实施“招商引资突破年”活动,全力推动招商引资重大项目落地实现新突破。 三、聚焦城乡区域融合发展,服务融入新发展格局。一是持续深化都市区一体化建设。高水平编制都市区发展研究及行动计划,加快济宁新机场、济曲快速路、新机场高速等重点工程建设,按照基础设施、产业布局、公共服务、要素供给“四个一体化”要求,推动“任兖邹曲嘉”快速融合,打造全国都市区建设示范城市。二是持续深化区域交流合作。积极服务和融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全面融入“一群两心三圈”、接轨对接京津冀和长三角。以邹城——滕州为重点打造鲁南经济圈一体化发展引领区,打造毗邻县市区融合发展新样板。三是持续深化乡村振兴战略。深入学习浙江“千村示范、万村整治”经验,扎实开展乡村振兴“百区千村”三年行动,以产业振兴引领乡村全面振兴,推进城乡基础设施互联互通,让群众生活更加宜居、环境更加美丽。四是持续推进美丽济宁建设。坚决落实黄河重大国家战略,实施碳达峰“十大工程”,持续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全方位落实“四水四定”原则,系统开展生态修复治理,深入开展能源绿色低碳转型等“十大工程”,聚力做好黄河下游绿色生态廊道建设和尼山、南四湖生态修复,积极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国家“无废城市”。 四、聚焦发展成果共建共享,更大力度创造高品质生活。一是强力扩就业促增收。强化就业优先政策落实,用好企业稳岗扩岗一揽子政策,解决好企业结构性用工问题,提升高职院校毕业生“留济率”。实施居民收入、中等收入群体十年“双倍增”行动,落实新增城乡公益性岗位,扎实推进共同富裕。二是强力推动教育、医疗、康养“三大高地”建设。深入实施教育高质量发展“六个三年行动计划”,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深化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尽快建成启用市公共卫生医疗中心、重症医学中心、中医医疗中心、济宁健康护理学院,稳步推进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持续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持续推进智慧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大力推进医养结合,争创全国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提升行动试点城市;深化国家婴幼儿照护服务示范城市建设,持续打响济宁“老有颐养、幼有善育”服务品牌。三是强力提升社会治理水平。发挥市县乡三级社会治理服务中心作用,强化矛盾纠纷“一站式”化解,接诉即办、未诉先办,真正解决好群众反映的各类诉求问题。深入推进“多网融合”,全面提升网格守牢底线、服务群众、促进发展的能力,构筑平安和谐稳定的坚实“底座”。加强重点领域的风险隐患排查整改,抓好安全生产整治提升,坚决守牢粮食、能源、资源、金融、生态和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等安全发展“一排底线”,争创平安中国建设示范市。 根据《济宁市人大常委会议事规则》《济宁市人大常委会关于常委会会议审议意见落实情况加强跟踪监督的办法》之规定,市政府要切实抓好审议意见的研究处理,形成书面报告,于12月10日前报送市人大财政经济委员会征求意见。审议意见落实情况的报告经市人大常委会主任会议研究后,书面印发12月份的市人大常委会会议。市人大财政经济委员会将跟踪监督,有关情况适时向主任会议报告。 济宁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2023年11月3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