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台人大:把人大代表联络站打造成服务 群众的“幸福驿站”
走进张黄镇人大代表联络站,一排排履职档案、一摞摞接待记录簿有序摆放在文件柜里,桌上放着值班代表工作牌、接待群众工作流程等,墙上悬挂着驻站代表信息、履职得分、联络站活动情况等内容。像这样的联络站,在鱼台共有53个,每个站每周都有代表进站开展联系群众活动,面对面听取群众诉求,致力解决群众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打通基层社会治理“神经末梢”。 换届以来,鱼台县人大常委会把推进人大代表联络站“建管用”提质增效作为践行和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重要载体,多措并举推进代表联络站阵地建设,走出了一条有特色、有创新、有格局的代表联络站迭代升级之路,把人大代表联络站打造成了服务群众的“幸福驿站”。 规范化建站 构建代表履职全域阵地 按照人员集聚、场地集约、就近就地、便于活动开展的原则,坚持“下楼出院到一线”功能定位,鱼台县人大常委会从联络站选址面积、统一LOGO设计,堡垒标示牌、上墙标语、各类参考模板等大量细节进行了分类指导,制定《鱼台县人大代表联络站规范化建设指导手册》,明确“十有”(有场所、有标识、有设备、有人员、有制度、有计划、有活动、有台账、有档案、有考核)标准,全县高标准、高质量建成镇街联络站11个,村(社区)联络站32个,企业(个人)联络站10个,实现全县代表联络站规范化建设全覆盖,全县省市县镇四级代表全部进站编组开展履职活动。 品牌化运行 激发代表为民履职热情 “牌王村王海东家以前的老房子已经无人居住多年,破败不堪,因为在路边,经常有小孩子进入玩耍,不仅影响村内环境,而且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在王鲁镇孟楼村人大代表议事小院里,镇人大代表李峰反映在接待群众中收集到的诉求。 了解到相关情况后,孟楼村人大代表联络站站长田敏与村党支部书记张传伍组织村两委班子和村内的党员干部进行商议,决定将原有的老房子拆除,由村委会牵头将房屋旧址的建筑垃圾清理干净,铺设花砖,种植绿化,既美化了环境,又消除了安全隐患。 “我们建设人大代表联络站的目的就是让群众有事能想起来代表,遇事能找到代表,确保对选民群众事事有回应、件件有着落、凡事有交代。”县人大代表、唐马镇人大主席时培荣说。 为把代表联络站打造成群众看得见、进得去,反映得了情况、解决得了问题的“民心驿站”,鱼台县人大常委会鼓励各镇街人大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按照“统一堡垒标示、多点建设、凸显主题、各具特色”的工作思路,找准小切口,做好“一站一品”和“一基地一特色”的镇街人大品牌创建,紧扣工作定位开展丰富多彩的全过程人民民主实践探索。比如,唐马镇卷棚楼村人大代表联络站通过开展“三聚助三农”活动,围绕农村基层治理,聚合代表力量,不断提升群众幸福感和满意度;王鲁镇创新“民呼我应”工作法,引导代表积极主动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助推基层社会治理和乡村振兴;张黄镇创新开展代表履职“3+1+0”和“贤人闲事”亮点工作,建立“望湖村议暖”一站一品特色品牌;清河镇以联络站+网格、联络站+产业、联络站+治理的“1+N”模式,助力乡村全面振兴;罗屯镇“下楼出院”接地气,议事亭中议民生;李阁镇践行“察民情、听民意、解民忧、集民智、惠民生”的“锋行人大,五民先行”承诺,推动人大工作创特色上台阶;王庙镇推行的“小马扎邻里议事会”聚焦民生小事,协同并进做好基层民主“大文章”。 数字化赋能 拓宽民情民意诉求平台 “我根本没想到人家代表能把这个事当成个事来办!现在我们的活也不断,每天在家里就能多收入三、五十块钱。” 滨湖街道张庄村村民陈冬梅前段时间通过扫描代表码给人大代表乔丹丹进行了留言:希望能找点零工活干,既能接送孩子还能照顾家庭。乔丹丹在接到群众留言后,第一时间向辖区内的企业进行了解,找到了一家出口蒲编、草编制品的公司,可以外带回家制作。现在陈冬梅和她的小姐妹已经和企业达成了长期协议,居家灵活制作,由企业提供原料,回收成品。 立足拓宽人民群众行使民主权利的渠道和途径,鱼台县人大常委会打造“实体+线上”联动履职平台,依托线上人大代表联络站,开通“码上找代表”社情民意直通车。人大代表亮明身份,群众可以通过扫描“代表码”,直接向代表反映问题、提出意见建议。建立“码上找代表”社情民意收集办理工作机制——“群众扫码—线上收集—分类梳理—办理回复—反馈公示”,实现代表“点单”、人大“派单”、部门“接单”,群众“评单”的闭环办理流程,实现代表高效履职、人大实效监督、部门有效落实,真正做到民有所呼、我有所应,民有所盼、我有所为。 去年以来,鱼台县各级人大代表通过人大代表联络站累计接待群众2880余人次,收集意见建议570余条,为群众办实事好事 47件,积极化解了一批社会矛盾,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找得到人、说得上话、议得成事”,为鱼台县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贡献了源源不断的人大力量。(韩伟丽) |